1.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源于春秋时期的一段感人故事。晋文公重耳在流亡途中,曾因饥饿而晕倒,其臣子介子推割肉献食,救了他一命。晋文公复国后,封赏功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当晋文公想起他时,介子推已与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希望逼他出山,但介子推坚决不出,最终母子俩被烧死。在烧焦的柳树上,晋文公发现了介子推的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次日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复活,便赐名“清明柳”,并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以纪念介子推,并自勉勤政清明。
2. 清明节相关诗词: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杜牧《清明》
-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黄庭坚《清明》
-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 白居易《清明夜》
-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 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 王禹偁《清明》
-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 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 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3. 风俗习惯:
- 扫墓祭祖:清明扫墓,即“墓祭”,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此习俗已久。清明祭祖主要祭拜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 插柳:清明节时,杨柳嫩绿,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会随手折下几枝柳条,拿在手中或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与避免疫病有关。
- 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人们会趁此机会,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回家时顺手折几枝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