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有多个方面:

节气起源:清明最初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节气,在冬至后第105天,春分后第15日,一般为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古代劳动人民开始春耕春种,其渊源可追溯到远古农耕文明,体现了古代天文学和农耕文化的智慧。《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其名寓含“气清景明”之意。祭祀起源:相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效仿在这天祭祖扫墓,经历代沿袭成固定节日。中国传统清明扫墓始于周代,在西周《周礼·春官·冢人》有祭墓习俗记载,战国时扫墓仪式已较寻常,秦汉时祭扫坟墓成重要礼俗活动,但周秦至两汉,祭祀祖先活动未明确在清明日,也无“清明节”一说。传说起源: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股救流亡的晋公子重耳。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隐居绵山。文公为逼他出山放火烧山,介子推母子抱柳而死。为纪念他,文公将放火烧山日定为寒食节,禁火寒食。次年文公登山祭奠,见老柳树复活,赐其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融合发展:唐朝时,统治者重视以孝治国,唐玄宗将墓祭归入五礼,规定寒食节扫墓,清明节开始形成并融合寒食节习俗;上巳节的拔禊除灾仪式在唐代娱乐化,其内容也融入清明节。宋元时,清明节取代寒食节,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冷食、荡秋千、踏青等风俗,形成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明清时期节俗普及全国,民国时曾定清明节为国定假日,也称民族扫墓节,还增加了植树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