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赵括,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发生在他身上的著名典故:纸上谈兵。相传赵括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自幼便饱读兵书,讲解起兵法来滔滔不绝,但却不会活学活用。在秦赵对垒的长平之战后期,赵括代替廉颇担任赵军主帅,不想赵括指挥失误造成赵军全军覆没,自己也难逃一死。
如此看来,赵括应当是葬身在长平之战的发生地了。令人惊喜的是,1951年4月20日,在高平县釜山乡老背坡村发现了一具胸部有两处箭伤的男性骨骼和一把随身佩剑。高平县就是几千年前长平之战的发生地,如今当地还流传着许多有关长平之战的故事,连这里的地名也与这场战役息息相关。例如箭头村、围城村、参军村等,发现尸骨的“老背坡”相传就是因赵括中箭后被一个老头背到坡上而得名。有如此吻合的历史传说和赵括中箭而死的记载,我们已经很难否认这具尸骨不是赵括的了。
不过依然有细心的人们提出了疑问:赵括死前是承袭了父亲的马服君爵位的,按照赵括的身份,随身的佩剑上应当有“赵括”或者“马服君”的铭文,可是这把佩剑上为何找不到任何线索呢?另外,赵括埋葬的地方没有任何碑铭、墓志等标志性的记号,缺乏这些关键的标志,能确定埋在此处的人就是赵括无疑吗?
通过查阅史书,以及考虑当时的紧急状况,我们大概可以这样推断:赵括在死前刚刚承袭爵位不久,按照在战国时期刻制铭文的惯例,王侯将相多是在政治上有杰出贡献,有了自己的封地和长期固定的官爵后才会着手铸剑并刻上自己的名字,年轻的赵括显然不具备这种条件。从这个角度上看,赵括基本上没有资历和时间,为刚刚世袭其父马服君封号专门铸剑。至于没有墓碑等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仍处于战役进行阶段,士兵们为了防止秦军发现破坏,并不敢放有任何标志,加上时间匆忙、全军覆没等原因,赵括便不得已长眠在此。
败军的首领在千年后重见天日,而秦国的雄霸而起和赵国的纷纷扰扰却永远留存在泛黄的历史纸张中了。
长平之战在战国时期绝对不是一场普通的战役,对秦国、赵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场战役,使得原本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而秦国借助这次战役的胜利一跃而起,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远远强于其他国家,从而加速了秦国统一全国的进程。不仅如此,长平之战还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有一种说法甚至认为在战役结束后,40万赵军遭遇坑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