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食物丰富多样,各地有所不同:

鸡蛋:被称为吃节蛋,民间认为清明节吃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起源于先秦禁火习俗,鸡蛋是禁火寒食期好的食品储备。这天鸡蛋除了吃还能玩,有“画蛋”和“雕蛋”两种玩法。馓子:是油炸食品,古时叫“寒具”。因清明寒食节不能生火,做馓子食用、携带方便。现在流行的馓子有南北差异,北方以麦面为主料,大方洒脱;南方多以米面为主料,精巧细致。少数民族地区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头盔,重约250 - 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四周贴面花。不同形状的子推馍给不同的人吃,用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品质。青团:流行于江浙等地,用糯米粉和艾草汁水混合做表皮,馅料通常是糖豆沙,也有咸蛋黄、芝士芋泥等口味,寓意团团圆圆,还能去湿去火。艾粄:是客家人的清明美食,与青团类似,用艾草和糯米做皮、包裹馅料,做好后用芭蕉叶等包裹。暖菇包:浙江泰宁的传统小吃,用暖菇草(鼠曲草)、糯米粉和大米粉做皮,包裹腊肉、香菇等馅料,蒸熟食用。黄煎:是陕西北部子长地区的清明小吃,用当地谷物硬糜子加工成米糊,用黄煎鏊煎制而成。面花(燕燕):在山西、陕西部分地区,将面粉揉成燕子等形状,蒸熟后烤成干馍,用柳条穿起悬于门楣,有的地区会做十二生肖面花祈求平安。润饼:福建地区清明食品,把春天的蔬菜炒好后卷在饼里,吉林长春叫春卷。螺蛳:有“清明螺,赛吃鹅”的说法,此时螺肉鲜美,可红烧或炒韭菜。五色糯米饭:用红米、黑米、白米、紫米、黄米煮成,寓意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