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秦、赵两国主将水平差距明显。在赵王以年轻毫无作战经验的赵括替代下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后,秦王也秘密地将国内数一数二的名将白起调去了前线。在两人的初次交锋中就高下立现:白起故意示弱让赵括觉得有机可乘,于是赵军集结大军攻秦致使其后方空虚,于是秦军利用小股机动部队配合其余部队将赵军分...
-
这时候如果白起发现被反包围了,派秦军主力出战,那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了。赵括要的就是一次决战。这时候,秦赵两军的兵力,应该是赵军占优。秦王在没有获知白起围困赵军主力之前,也没有决心“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的援军增援白起。赵括年轻气盛,历史上被包围四十六日,士气都在,还击杀了秦军三...
-
在这种情况下,赵国想要取胜,只有三个办法,一是合纵,二是用奇,三是抛弃长平之军,放弃长平金彩汇快3。先说合纵。当时秦国威胁其他国家,说谁敢援助赵国,破赵之后,转兵攻之。而其他国家也不希望赵国大胜,成为中原的威胁。这个时候难以合纵。所以如果能够合纵成功的话,秦军必撤,这是几率很小的可能。再说...
-
赵括次日带骑兵部队拿着王陵、蒙婺的脑袋出营,直呼白起的名字,要求野战。白起为试探赵括的虚实,便派出一支精锐骑兵迎战,却被赵括军碾压。此后,赵括与白起又进行几次野战,秦军都大败而回。白起郁闷极了,怎么都想不明白,赵括怎么能处处取胜,赵军什么时候野战能力如此之强,连秦军都不是对手了。白...
-
赵括的自信也是因为对面的是秦将王龁,而不是武安君白起,所以他认为自己的计策就算是不赢也不会输的。4.秦国的反间计。把这个原因列到最后其实意思是上面的三个原因是最为主要的,当这三个条件都达到之后,最后一条也便是水到渠成了。这个是秦相范睢的计谋,各国征战,密探间谍都是遍布都是,两...
-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想必都知道,他小时候熟读兵书,说得头头是道,但他的父亲赵奢却说,他将来是不能领兵打仗的,否则必会败军辱国。果不其然,他一上任,就新官上任三把火,更换将领,改变军中的制度,把赵军搞得上下离心,斗志消沉。最要命的是,他改变了廉颇的固守防御方针,妄图筹划大规模...
-
在我看来赵括并非他不够优秀,而是白起太过优秀了。白起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一生未曾有过败绩,而赵括当时才初出茅庐属于一名新将,对于白起这种明星将领就是换了廉颇也不一定可以防守的好。而且即便在廉颇的想法当中,也只是带领赵国防守住而非打败秦国。毕竟在那种后战国时期,秦国的强大军事实力已非...
-
所以赵国君臣才决定换下不听话不可靠能力也不行只会拼消耗的老将廉颇,换上一个既听话又可靠有能力有朝气的年轻一代将领快速结束战争。也就是说,哪怕不是赵括,赵王也已经下定决心准备换掉廉颇了,而且新换的前线主将无论是谁,都必须主动出击与秦军交战,这是确定无疑的。很显然,无论换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