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改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被秦军全...
-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金彩汇快3“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
纸上谈兵故事简介:战国时期,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倒背如流。长平之战时,秦将白起和赵将廉颇对峙,不分胜负,赵王听信谣言认为廉颇消极避战,便改派赵括担任统帅。赵括盲目出击,被白起包围,断粮断水。赵括率部突围,被乱箭射死,失去统帅的赵军投降,传说被白起活埋了四十万。纸上谈兵指的是...
-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金彩汇快3,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
-
故事背景:“纸上谈兵”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故事主人公:故事的主人公是赵括,他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习兵法,对兵书内容非常熟悉,甚至在与父亲的讨论中也能让父亲难以反驳。故事经过: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缺乏实际的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七年,在长平之战中,赵国中...
-
1、“纸上谈兵”是战国时期的故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赵括。后来赵括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2、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一则关于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幼研习兵法,口若悬河,连其父也难出其右。然而,当赵括接任为将,在关键的长平之战中,他却只依赖兵书,不知变通,盲目进攻,终致惨败。赵括年轻时就以兵法自傲,常与父亲赵奢讨论战事,虽未被父亲...
-
纸上谈兵的战役是出自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长平之战发生时间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
-
简介: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
-
历史典故:纸上谈兵的赵括 2 公元前262年金彩汇快3,秦昭襄王按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派大将王龁(hé)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北)和韩国都城的联络。这一来,韩国在上党的军队可就变成了孤军。 孤军的首领冯亭对将士们说:“我想与其投降秦国,不如投降了赵国。赵国得到了上党,秦国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