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天文时期:46亿~35亿年,根据行星地质学推论,地球上基本未保留这一时期的地质体。②隐生宙时期:35亿~6亿年,这一时期地质体在部分地区有保留,已有原始生命出现。③显生宙时期:6亿年至今,此期地质体遍布全球,研究较深入。地球从形成、演化发展46亿年来,留下了一部内容丰富的大自然的巨大史册...
-
地球的历史可划分为天文时期和地质时期两大阶段,分别以46亿年前为界限。天文时期指的是地球形成至46亿年前的阶段,而地质时期则是指从46亿年前至今的时间段。在地质时期中,地球的历史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是根据生物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来划分地球历史的一些自然阶段...
-
三国时期,中国天文学在体系形成之后,继续向前顺利发展,特别是在历法、仪器、宇宙理论等方面,创新不断。魏国杨伟创制《景初历》,发现了黄白交点的移动规律,提出日月食的计算方法,为日月食的推算提供了重要依据。吴国陈卓整理出星官体系,沿用了一千多年,直到明末才有新发展。葛衡发明浑天象,它是现代...
-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时期.从生物界看,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当时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们只留下了极少的化石记录.从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个地壳薄、地热梯度陡、火山—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岩层普遍遭受变形与变质、大气圈与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积物的时期;也是一个...
-
进入体系形成时期,从春秋到秦汉(公元前770~公元220年)金彩汇快3,中国天文学处于从一般观察到数量化观察的过渡阶段。《礼记·月令》反映的天象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的现象,代表春秋中叶的天文学水平。《春秋》和《左传》记载丰富天文资料,包括37次日食的记录。同时,从公元前600年左右开始,中国已开始用土圭观测...
-
古代天文观测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多个朝代,其中元朝是古代天文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元朝时期,天文历法和观测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由于统治者对天文学的重视,许多杰出的天文学家涌现出来,如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他编制的《授时历》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对后世的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
-
1656年至1657年间,惠更斯根据伽利略的摆动等时性原理,发明了著名的天文摆钟,极大地推动了天文观测和时间测量的进步。摆钟的特点在于,其摆动周期只受摆长影响,而天文摆钟普遍采用秒摆,长度固定为990毫米。摆长的微小变化(0.025毫米)会导致钟速变化1秒,相当于温度变化2.2℃时金属摆杆长度的变化。早...
-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同样取得了进展。祖冲之编制的《大明历》精确度极高,其计算的交点月日数已逼近现代观测结果。隋唐时期,天文学家如僧一行和南宫说等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推动了天文学的进步。星图的绘制则反映了我国古代在星象观测方面的高超技艺。宋代和元代是我国天文学发展的黄金...
-
又称前地质时期(pregeologic time),是指地球历史中尚未形成岩层记录的阶段,目前一般认为上限为39亿年。